2016,饲料企业的生、死、去、留-凯发ag

时间:2016-04-14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农牧专业委员会会长 王中

    过去30年,饲料企业从未如今天这样焦虑,因为当下需要考虑的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表示:“2015年,饲料企业的竞争还是女人之间在吵架,而2016年,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决斗!”我何出此言呢?2014年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消息称中国获证饲料企业还有7000余家,2015年末,据农业部某领导的一次讲话透露:国内饲料企业还剩下6000余家,仅仅才过去一年,又有几百家企业退出了行业竞争。

  几年前,曾有人断言,中国饲料行业最后可能只会剩下约3000家企业。这个数字是怎么得(预测出)来的,实在是不好说,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未来的3-5年中,还会有大量的饲料企业因缺乏竞争力而退出。不过,我们也不要只看表象,饲料企业数量的减少,数字之外,还有哪些是没有浮出水面的呢?

  一、数量为何急剧减少?

  1、《条例》的作用

  2014年是饲料企业减少最多的一年,这和国家有关部门管理思路的调整有关。早在数年前,农业部就颁布了针对饲料行业管理的新《条例》,这个条例实际上在硬件上抬高了饲料企业进入和存在的门槛。过去,我国的饲料企业在部分区域,甚至是绝大多数区域,存在着“大群体、小规模、门槛低、监管松”的现象,很显然,这样的一个群体,被一些管理者认为是很容易出现关联食品安全的饲料安全事件,这是主管部门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但监管起来又比较难。所以,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干脆,用门槛,“干掉”一些实力弱、硬件不达标的小企业,让他知难而退。

  这些规模较小的饲料企业退出市场,数量非常大。如黑龙江,企业数量减少了约70%,云南、贵州、四川、吉林等偏远省份,情况几乎大同小异。过去,在云南昆明的大板桥地区,据传有几百家饲料企业,多数都是500吨(甚至几十吨)以下规模的,这次新《条例》的实施,直接干掉了部分企业。不过,企业的许可证没有了,并不代表那些人退出了市场竞争,大部分老板带着团队和市场选择了找有证的企业合作,采取代工的方式,继续经营。

  2、大企业产能过剩

  中国饲料行业是从一开始就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竞争充分,当然,由于市场容量巨大,对于一些资本雄厚的企业来说,财大气粗的扩张,也带来了产能过剩。以销量排名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新希望六和来说。当年的六和在山东大力发展禽类产业链,饲料企业密集布点,几乎几十公里就有一个,新希望六和旗下的饲料和屠宰企业高达2-300家。经过禽流感和所谓的“速生鸡”事件,前几年,国内禽料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新六和也遭受较大损失,这几年在山东、河南均有一定数量的关闭和合并行动;像东方希望这样的企业,拥有上百家饲料企业,也遍布全国,产能很大高;大北农上市后,资本充足,持续扩充产能,据估计,产能也有较大的过剩。

  曾几何时,很多饲料企业均立下豪言壮志,声称要在数年内实现产销千万吨的宏伟目标,才短短两年,已经几乎张口不提了。事实上,据谋易咨询所了解,很多大型饲料企业销量的下降是以百万吨级的,出于成本的考虑,一些销量很低的工厂,难逃被关闭的厄运。由于数字敏感,在这里就不予披露了。

  3、看不到未来

  当然,有些企业现在还没到生存不下去的时候,而且,多少还有点利润。即使是这样,有些老板还是选择了退出,这是基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今天能够活下来,不代表未来也可以,而且,今天的退出成本更低一些。尤其是在新《条例》实施前,很多老板选择了主动退出,不再在硬件上继续投入了。还有一些企业,是硬件暂时达标,准备再继续经营几年,也不做长久打算了。事实上,不只是小企业(包括销量小的企业),就是一些有较大规模的中型集团性企业,不但放弃了扩张的思维,也把一些绩效不好的分子公司关闭了。

  4、竞争失败退出

  按照百度上的解释,“竞争的本质是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最大限度的获取己方利益的行为”。在一些地区,由于产能的严重过剩,大家为了生存,竞争手段无不用之其极。今天,饲料企业的竞争已经上升到系统竞争时代,甚至转向资本竞争,对于一些资源匮乏、实力有限而且效率低下的企业来说,不管是否愿意,都只能黯然退场。

  二、饲料企业的几个出路

  1、混合(业)经营

  所谓的混业经营就是它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饲料厂,他还可能参股猪场,甚至是药厂等养殖产业链中的其它环节,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它”的新业态。混业经营在金融业早已有之,现在饲料行业那些手里有点钱,但饲料业务经营并不是顺风顺水的,往往喜欢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止住销量下滑,或者是用股权来获取一部分销售资源。目前,行业内有几家上市公司做了很多的尝试,一些中型企业也是这样。

  2、产业链经营

  温氏的成功足以让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动心,但温氏类的企业毕竟还是极少数,做全国产业链的,是重资产、大投入,成功者寥寥。而做区域产业链则更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甚至是庇护,对资本及资源的要求要少的多。上市公司新疆天康走的就是区域产业链道路,除了在新疆,未来在中原也会加大投入。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最初从饲料领域起家,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区域产业链公司。再小一点规模的四川达州天王集团,现在也开始往区域产业链方向走。

  不过,做区域产业链并不容易。它注定只能属于少数企业的方向,因为区域产业链想做成功,还不仅仅是资源的问题,而是能力的问题,尤其是消费端的低成本拓展能力。从做生产资料到做消费端,这是巨大的跨越,甚至比经营饲料企业要难得多。 

  3、专业工厂

  对于一些具有很强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在某一领域走得更深入一些,照样也可以活得很滋润,如当年的教槽料领域一样,作为某个领域的拓荒者,可以享受较高的回报,只是,这样的机会和领域未来越来越少了,但并非没有。

  4、小众领域

  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往往是具有较大市场容量的,因为大型企业的加入而高度竞争。但在一些小众领域,大企业暂时无暇顾及,产业链(或价值链)也未被资本所控制,所以,也拥有较好的生存空间。如螃蟹料、甲鱼料、肉羊料、肉牛料、观赏鱼料、驴料、鹿料等等,这些领域更多的是中小企业的天地。

  5、直销工厂

  未来,营销的作用越来越少,而作为是生产资料属性的饲料,一定会在一定时期内打一场血腥的价格战,以期自然的回归到生产资料的本质。对于一些采购、制造、品控能力超强的企业,超低的成本是在竞争中胜出的三大基础。就目前来看,东方希望、双胞胎都没有大举进入产业链,而只是对猪产业链进行小范围的试水,而同时成本控制能力超强,有望走直销工厂之路。

  据悉,2016年双胞胎集团的猪场直销品牌“三胞胎”的销售目标锁定为150万吨,目前进展不错。其实,像中粮这样的企业,在饲料行业的营销时代,几乎没多少优势,而在直销时代,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原料的国家化采购优势,也可以走这一条途径。据悉,目前中粮饲料的产能超过300万吨,而各种方式聚合的销量有约180万吨。

  6、专业的代工厂

  谁都不想成为代工厂。成为代工厂意味着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如富士康一样,超过百万名的员工,辛辛苦苦挣得的钱还不如苹果的零头,但毕竟这也是一个生意(活路)。能做成苹果不容易,但能成为富士康也不易,当下,很多饲料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自认为干不过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干脆就裸身代工。未来的代工企业除了为一些中型规模养殖企业代工外,还会成为新兴的电商企业的代工厂,这也算是一种专业化分工。会卖的负责卖,不会卖的,干脆给会卖的打工,赚点辛苦费。

  三、从业人员淘汰才刚刚开始

  1、企业关门人尚在

  过去的几年,实际上新《条例》的实施,并未能够淘汰掉产能,甚至使产能近一步增加。饲料行业想扩大产能很容易,大部分企业只需要改造即可。而由于大家太过于乐观,实际上前几年产能膨胀迅速,最赚钱的其实是饲料装备企业。15万吨的产能已属低配,30万吨成为主流,60万吨的也不鲜见。所以,饲料企业数量迅速减少,并不意味着产能迅速下降,而且,从业人员,尤其是营销人员并未离场。而是由老板或职业经理人带着整支队伍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参与竞争而已。所以,从13000家到6000多家,这个数量的减少,并不能完全客观反映行业竞争的真实情况。

  2、从业人员将大量退场

  在过去几年,其实竞争远未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残酷,一个行业竞争到残酷阶段,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从业人员大量减少,饲料行业也不例外。

  (1)除了少部分营销人员可能转向技术服务或养殖工人外,大部分将难逃裁员结果,这是生产资料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竞争到最后去营销化的必然之路。

  (2)机械手(自动码垛机)等智能装备将代替相当部分人力岗位,尤其是新建工厂。

  (3)配方师将至少减少60%以上,而一个配方师将服务更多的工厂。专业化的营养工作室出现,一家机构服务众多企业,而且通常水平较高。

  (4)品控人员将减少50%以上。由于国际大宗原料价格的持续低迷,玉米、豆粕的性价比更高,过去几年火爆的非常规原料用量大大减少,品控压力大大降低,而设备及物联网带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品控体系的成熟,必定对品控岗位的需求大大减少。

  (5)伪服务人员大大减少。过去,很多的服务人员实际上是以“服务人员身份”出现的营销人员,他们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效率低下,未来,对更专业、高效、可量化的服务需求更高,专业的收费服务机构涌现,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导致“伪服务人员”大大减少。
快速链接
 
 
网站地图